变了味的维权

产经周评

从众多知名服装企业遭遇“打假门”事件中,暴露了不少问题,也引起服装界思考。如果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杜绝,类似事件还会频频上演,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卷入这种不良漩涡中去。何时能还给我们尚且脆弱的民族企业一个健康的、干净的市场空间,可以进行自由竞争和发展,而不是深陷“打假门”来应付全国层出不穷的“职业打假者”呢?
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王海们”今天打假行为,已经从最初的“知假买假”行为,发展到对合格产品“故意找茬”行为,角色从“普通消费者”异化成了以打假为盈利手段的“职业打假者”。
其次,如果企业的合格产品上市后还能遭遇打假风波,说明我国质检环节上还是给了职业打假者可钻的空子,如果企业依据国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标注面料成份还存在问题的话,那么谁能告诉企业依据什么标准去标注面料成份?这将会使所有服装行业企业无所适从。
此类事件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如果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频频能被职业打假者找出“质量问题”,将会让这种不正当的风气象瘟疫般蔓延,不仅腐蚀了企业,还让中国的消费者的知情权将受到极大侵害,此风一旦助长,中国消费者不免会发出这样感叹:国家免检产品都信不过,我们还能信谁?
一些媒体在事件尚未有定论之前就发布消息,甚者有些小报也将此事件的报道权当作与企业谈广告的筹码,遭到拒绝后就断章取义地发表文章来误导读者。偏离了作为媒体的基本职业道德和对公众应有的公信力。
作为打假事件的受害方,国内著名的服装企业应该联合起来,集体抵制,不能一味姑息这样的行为,当企业每一次满足“职业打假者”的要求时,无疑是助长了职业打假者的嚣张气焰,并形成了一种怪圈:没理的理直气壮,有理的反而处处受制于人。
维权变了味,是多方原因造成的,作为行业媒体,我们呼吁行业各界联合起来,共同抵制这种不良风气,让中国企业彻底走出“打假门”的阴影。
李梅/文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