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鸟 “大手暖小手”冬季助学活动媒体系列报道之四

他们的故事打动着每一个人
  
  □本报记者 应芳娟
  
  早报讯 寻找您身边的芳芳和圆圆!昨天,早报的“征集令”一出,又接到许多读者的热心电话。一个又一个辛酸感人的故事从电话那端传来,懂事的孩子,努力的家长,他们感动着早报编辑部每一个人。
  单亲妈妈为孩子努力生活
  小男孩叫辉辉,六年级,来自诸暨。这个清秀的男孩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会了自己煮饭,自己照顾自己。因为他的父母在他6岁那年离异了,他一直跟着妈妈。
  妈妈孟女士已经换过多份工作,只为维持自己和儿子在杭州的生活。
  让孟女士欣慰的是,儿子真的很懂事,也很优秀。“他绝对是男生中的佼佼者。”王翠琴用这句话来评价辉辉,“不但学习成绩好,还是班里的体育委员。”但更重要的是,这个男生非常喜欢帮人。
  “有一次,跟辉辉聊天,他说邻居小孩作业不会做都是他去教他们的。”王翠琴问为什么,孩子的回答让她感触良多。“因为妈妈说,她平时不在家,隔壁的人家都很照顾我,所以我们也要对人家好。”
  听力障碍的她一直很努力
  小女孩叫柴懿娜,五年级,来自丽水,神经先天性耳聋。但她却靠着助听器,看老师的嘴形,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学,而且,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茅。
  柴懿娜的家在笕桥的一间农民出租房里,外面七八平方米的房间是爸爸妈妈和弟弟住的,只能容纳一张小床的储藏间就是她的小天地,虽然床两侧堆满了箱子,但小女孩还是很满足,因为她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小女孩的父母在四堡一个菜场卖菜,每天早出晚归。从一年级开始,娜娜就自己上学、回家,等吃上晚饭往往已经到了晚上8点 。她每天2元钱的零花钱,不但要买早饭,还得省下来在傍晚的时候买东西填肚子。“我们的活没办法,只能这么晚给她带饭回来。”妈妈饶女士望着女儿,一脸的内疚。
  可小姑娘一直很坚强。在家里,她悉心照顾弟弟,还帮妈妈干家务。
  虽然两个孩子让饶女士一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虽然女儿的耳朵听不见,但这对夫妇还是觉得很满足,因为懂事的娜娜从来没让他们担心过。
  “去年,四年级下半学期,助听器发生电磁干扰,虽然拿去修了,但没办法完全修复,听不清楚了。”娜娜的数学成绩很快降了下来,老师帮她补习的时候只能用笔谈。
  一只1.6万元,两只3.2万元,这只是普通助听器的价格。但对这户以卖菜为生的家庭来说已经是笔巨大的款项了。
  “没办法,只能先修着用,我们再努力筹筹钱。”妈妈想和女儿说话,必须面对着她,用很慢的速度让娜娜读懂她的唇语……(2610603)

滚动至顶部